說到茶,總會想到各種制作工藝帶來的復雜風味,殺青的綠茶鮮醇爽口,發酵的紅茶甜潤迷人,陳化數年的熟普入口醇厚綿滑……
但你有沒有好奇過,接近茶葉本身的自然味道,是怎么樣的呢?
答案就藏在白茶里,特別是散茶的白茶。
(相關資料圖)
在中國的六大茶類中,白茶是工序很簡單的一種。水靈靈的茶葉摘下來,經過日曬或陰干,自然萎凋并干燥,就成了白茶。
沒有復雜工藝,不加以過多人工干預,白茶呈現出的,是接近自然的鮮甜口感。若是日曬過的白茶,還會產生飽滿的“陽光味道”,光是聞聞,就讓人心情大好。
而且白茶中富含的黃酮類物質也是抗氧化的高手,特別是老白茶中黃酮類物質含量更高,這對于人體的保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老白茶,好茶自天然
這款散茶用的是福鼎湖林大白茶,無蒸壓,自然存放五年,是白茶非常天然的狀態。
和餅茶不同的是,餅茶在壓制時候經過蒸汽蒸軟,成型和干燥幾個過程,茶葉的物質會發生變化,所以餅茶和散茶的滋味會大有不同。
散茶,更原汁原味
散茶保留了茶葉的天然性,只是直接干燥和萎凋,所以茶葉更加原汁原味。
聞干茶,花香味更加濃烈,喝起來茶香會更加明顯。
而且同樣年份的白茶,散茶滋味更加甘甜,而餅茶在蒸壓的過程中會發生輕度發酵,所以口感則更加醇厚。
另外,在沖泡的時候,散茶更加容易出味,而餅茶在開始沖泡的時候,茶葉還未完全舒展,所以茶湯要到第三四泡的時候才會散發出來。
傳承技藝
工藝要到位,老白茶才更值得說。
首先放眼地圖,太姥山脈的一條支脈從柘榮縣海拔1000多米的東山,向東南逶迤綿延,伸長出巍峨的仙蒲嶺、大洋山,有如蛟龍騰躍奔向東海。一路上海拔也隨之逐漸降低。就在蛟龍俯身下蹲準備騰躍,沖向秦川之前,在巨大壯碩的龍腰上天造地設,成就了湖林這一片盆地——一枚閃耀在這條龍脈上的綠寶石。
在當地,以湖林村為中心,四周的村莊都盛產茶葉。所產茶葉都可集中湖林村,為上世紀60年代國營福鼎茶廠在湖林村成立湖林分廠提供了基本條件。
原1957年國營茶廠選址于磻溪鎮湖林村,早先生產福鼎白茶的茶廠之一,也是福鼎現存的唯一一個國營茶廠,被譽為“白茶界的黃埔軍校”。如今福鼎業內不少中堅力量、舉足輕重的茶人,早年都在國營茶廠工作過。
由此,這款白茶的技藝傳承上是非常經得起考驗的,茶葉的品質也是非常有底氣。
白茶轉化,看得見
茶葉的后期陳化過程中,每片葉子的發酵程度也會不一樣,較綠的葉片則會偏慢,而較深色的葉片則會慢慢的轉向褐色。
細看這款老白茶的顏色,經過五年時光磨礪,干茶顏色偏向褐色的,越老則會出現越深的褐色。
而且它的芽葉連枝顯毫,看起來很舒服。
喝的是老白茶,更是健康
散茶是一直處于自然的狀態下,經過時間歲月的沉淀陳化的。
由于散茶與空氣接觸面積比餅茶更大,所以在同樣條件存放五年的情況下,散茶的陳化會更全面。
存放多年的白茶,茶葉內部成分逐漸轉化,香氣成分逐漸揮發,從新茶的毫香蛻變為荷葉香、棗香和藥香,湯色也逐漸從淺黃沉淀為杏黃、琥珀紅,滋味也變得更加醇和厚樸。
而其中,甜度更是老白茶散茶簡單、直觀的感受。呡上一口茶,茶湯滑過口腔后,就能感受到甘甜的滋味在口腔里蔓延開來。
老白茶,鑒茶有道
干茶:自然陳化,芽葉細嫩,芽毫完整,白毫顯現,干茶香氣高揚。
茶湯:呈透亮的黃琥珀色,香氣怡人。
滋味:濃郁甘潤,滋味甘甜,回甘生津,順喉而下,滿口余香。
葉底:葉底肥厚飽滿,條索清晰,物質豐富。
包裝:手提禮盒包裝,分量大,送禮體面。
老白茶,這么泡
沖泡它時只需要輕輕撬開,投放入沖泡器皿中。
濃淡視個人口味而定,以7g的重量為宜,喜歡清淡可以少放一些,喜歡濃郁可以多少一些。
然后沿邊緣緩慢加入100℃熱水,浸潤適當時間后,緊壓的茶便會充分舒展。
把茶水倒出來,然后再倒入熱水沖泡,根據個人喜好調整悶泡時間。
入口甘甜,回甘持久
甜度更是老白茶簡單、直觀的感受。
喝上一口茶,茶湯滑過口腔后,就能感受到甘甜的滋味在口腔里蔓延開來。充斥喉嚨的香甜潤滑。而且很耐沖泡,十泡后茶味仍在,留香持久。
葉底經過多次沖泡后,舒展得很自然,仍有活力,不失為一款優質的口糧茶。
這款白茶,正是扎根于如此優越的產茶圣地,再加上良好的傳統制茶工藝,才有如此優秀的品質形成。
陳化五年,又是散茶形態,如此的老白茶更是難尋。
老白茶這片神奇的樹葉,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堿完美地演繹了造物者的慢曲子。而且白茶中富含的黃酮類物質也是抗氧化的高手,為永葆青春更是添上美妙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