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科學試驗怎么說
試驗背景
白茶的初制加工主要有萎凋和干燥兩道工序,萎凋是決定白茶品質的關鍵。傳統白茶加工主要采用室內自然萎凋、加溫萎凋和復式萎凋3種萎凋方式。萎凋時間長,環境條件多變,萎凋葉理化變化復雜,使得萎凋看似簡單,其實奧妙無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試驗目的
以萎凋減重率為指標,研究白茶萎凋過程中不同溫度、濕度條件下萎凋葉失水規律,探討萎凋溫、濕度條件與萎凋葉失水狀況、白茶品質間的關系,為改進白茶萎凋工藝,實現白茶加工品質的穩定性和可控性提供依據。
試驗材料
福鼎大毫茶1芽1~2葉鮮葉。
實驗結果
1.自然條件下萎凋葉失水規律
在室內自然萎凋過程中,失水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規律。雖然環境溫度、濕度在萎凋過程中不停地變化,但鮮葉萎凋失水速度變化與環境條件變化間的關系不明顯。
2.恒溫、恒濕條件下萎凋葉失水
鮮葉萎凋失水速度也是呈先快后慢的規律,但鮮葉萎凋失水速度與環境溫度、濕度的變化關系明顯。
在相同溫度條件下,環境濕度越高萎凋失水速度越慢,萎凋時間也相應延長。
在相同濕度條件下,溫度降低,總的失水速度減慢,但在萎凋前期,低溫度將加快鮮葉失水速度。
失水速度的變化存在2個明顯的臨界點:一是明顯變慢的臨界點;二是極慢的臨界點。
萎凋過程中白茶風味的形成
白茶品質特征出現于萎凋葉減重率在40%~70%的階段,這一階段可能是白茶品質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有可能通過調節溫、濕度等環境條件,控制不同階段萎凋葉失水速度,促使決定白茶品質風格的物質基礎能快速產生并積累,以縮短白茶萎凋工藝時間、穩定和提高品質。
調節萎凋環境溫、濕度,控制萎凋葉失水速度,其本質是使萎凋葉內的各種生化反應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適度進行,以滿足白茶品質風格形成所需要的內含物質基礎。
在低濕條件下,萎凋葉失水速度快,葉內生化反應維系時間短,多酚類、蛋白質等氧化水解少,使成茶白茶品質特征減弱,甚至喪失;
在低溫條件下,萎凋葉失水速度較慢,但相對低溫亦影響葉內生化反應酶的活性,同樣使兒茶素、氨基酸等內含生化成分氧化、水解少,白茶品質特征也明顯較弱;
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萎凋葉失水速度慢,葉內酶促氧化進行所需的條件易被滿足,兒茶素、蛋白質等的氧化、水解可以充分進行,從而使兒茶含量在成茶中明顯降低,氨基酸含量升高,但同時也易使葉內氧化、水解等過度進行,產生"發酵香",減弱白茶特征品質。
因此,選擇中、高溫中濕或中低溫環境調控茶鮮葉萎凋失水速度,可獲得品質相對較好的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