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階段“走向衰落”
1876年,印度人喬治·里德(GeorgeReld)發明了切茶機,可以將條形茶切成短小而細的碎茶,自此更符合國外需求的紅碎茶正式出現。隨后,英國殖民地印度開始大量生產并運往歐洲。
【資料圖】
加上這一時期中國政治、經濟環境惡化,茶葉賦稅不堪負重,技術上固步自封,世界大戰又致使海路中斷,中國紅茶生產與出口貿易逐步被新興的印、斯、印尼等產茶國所取代。
中國紅茶產業也開始逐年走向衰落,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和出口量跌至歷史最低谷。紅茶產量由過去10萬噸以上跌至1949年不足1萬噸,出口減少到不足3000噸。
第四階段“振興發展期”
這一時期由于新中國前所未有的解放生產力,促進了茶葉產業和紅茶產銷事業的蓬勃發展。
1988年紅茶產量達到11.43萬噸、出口10.34萬噸、創匯1.58億美元,比1950年分別增長12倍、38倍和53倍,超越了1880年創下的歷史最高記錄。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期間我國出口的紅茶,絕大多數只是為“立頓”等歐美品牌茶商或工業化廠商提供拼配原料或提取物工業原料,很少有計劃、有組織地把我國原味或原產地名優紅茶作為終端拼配產品來出口和營銷。
這是我國紅茶雖然生產和出口歷史悠久,但在國際上沒有一個著名品牌的原因,“中國萬家茶企不如一個立頓”的輿論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五階段“轉型升級階段”
這個階段的特色是:紅碎茶出口貿易減少,而傳統名優紅茶和創新紅茶,如小種紅茶、祁門紅茶、坦洋工夫茶、英紅九號,云南滇紅等明顯增加。
中國紅茶由外銷逐漸向內銷轉變,以前主要靠出口的紅茶在2010年出口和內銷實現1:1。
與此同時,紅茶的產品結構、總體品質水平和市場賣價都得到了顯著提升,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中小型紅茶企業脫穎而出,著名企業品牌也開始不斷涌現,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實現了較好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