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全株”是生物工程學上的概念,指植物地表成份材質取樣的多樣性涵蓋,人們對“茶”的傳統認識只停留在“茶葉”的概念上,而從唐宋時期以經典團茶為代表的黑茶類就已經應用了全株的概念。黑茶類體系中發酵,拼配,緊壓,陳化是制茶的四大核心工藝,而“拼配”的內容改變了茶系的衍生變化,藏茶就是最具這種特色的經典代表。
藏茶要取成熟綠茶樹上的茶葉,紅苔,茶梗,茶花和茶果五種材質進行拼配,和其它茶在前期處理上除材質復合以外還要進行切碎,主要是為了渥堆充分發酵,由于藏茶采摘期主要在夏秋兩季,光和作用和全株拼配,成就了藏茶的材質飽和度高,內含物豐富,現已獲得的數據,藏茶中對人體有益的物質高達500多種,其中從紅苔和茶梗中釋放出來的膳食纖維素和硒、鍺、氟等微量元素針對現代都市亞健康起到了積極的調理和養生作用。
中國對茶的標準認識繼用了明代從朱元璋開始的葉片思維模式,講究葉片完整,茶體肥厚邊整,強調葉片在湯中漂浮的品相,但21世紀生物工程的迅猛發展已經顛覆了這種形而上學的概念,思維模式不是針對物,而是針對人,從浸出率取物來選擇茶類已經占據了主流傾向,將來還會無限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