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茶人在普洱茶復興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每一個普洱茶從業者都不該否定。但在很長一段時間,普洱茶文化話語權在很大程度上由港臺茶人主導,衍生出了很多以訛傳訛的說法,其中影響較為深遠一條:臺灣茶人恢復了普洱茶傳統工藝!對普洱茶歷史不是很了解的人,還以為是千里之外的臺灣茶人拯救了普洱茶,是云南普洱茶大救星!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才發現其中有很多需要糾正的地方,還原一段真實歷史!才能更加客觀公正地評價臺灣茶人對普洱茶做出的貢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臺灣茶人不知道普洱茶傳統工藝關鍵
普洱茶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集散中心為普洱而得名,茶類類型混雜,和當下六大茶類劃分方式不一致,一般都是以產地加茶葉等級命名,比如常見有勐庫春尖、鳳山(鳳慶鳳山)春尖,而且很多茶制作方法都不統一,有撈青、有炒青、有蒸青。現代茶類制法,還是在民國以后,由朱文精、陳洪疇等人從日本學習歸來之后舉辦茶業實習所才得到傳播,更大規模現代制茶技藝傳播則是在1938年中茶云南公司成立之后,才在主要茶區得到傳播,才系統地制作綠茶、紅茶、白茶、青茶等。
正在殺青的茶葉,掃描自《勐臘易武:古茶第一鎮》
普洱茶在很長發展歷程中,由于核心產區位于少數民族聚居區,漢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未能形成系統性制茶技藝的文字記錄,大規模出現歷史文獻資料則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尤其在民國時期出現了豐富、完備的普洱茶制作記錄。我們可以通過李拂一、徐方干、鄭鶴春、譚方之、童衣云等撰寫的茶業調查報告中的相關記錄,勾勒出傳統普洱茶加工工藝:初制工藝和精制工藝。普洱茶傳統工藝中的初制環節可以概述為采摘、殺青、揉捻、干燥;精制環節包括拼配和壓制環節還包括后期存放陳化。
圖片《鎮越(今易武)縣志》1938年記錄的采用蒸汽殺青
傳統工藝普洱茶鮮葉進行分級采摘,殺青因為熱源條件不同有炒青、蒸青、澇青(用水煮新鮮茶葉,殺青到位后撈出),揉捻也多種多樣,有些茶揉捻之后還有復揉和渥黃環節,才進行日光干燥;干燥完成后則有拼配和壓制環節。
圖片生曬的茶葉,掃描自《勐臘易武:古茶第一鎮》
初制環節由茶農完成,精制環節則由茶莊完成,精制環節是當時各個茶莊的核心機密,只有老板或者級別較高員工掌握,拼配涉及不同級別和不同年份的茶品拼合,同時還會對原料進行預處理。受制于當時加工環境,普洱茶一般都在旱季制作,而茶葉從春季到秋季采收,到冬春季節才能壓制,茶葉保存就極為重要,而且其中有一道極為重要環節“筑茶”,只有經過“筑茶”的普洱茶,經石磨壓制后,才能成為銷區能接受的“紅湯茶”。
圖片1938年繪制普洱茶制作示意圖
1993年,對普洱茶影響巨大的“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在當時的思茅市(今普洱市)隆重舉行,與會的專家學者涉及9個國家和地區,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普洱茶影響力,也讓更多海外茶葉經營者有機會深入產區、了解產區,時任思茅地區地委書記、“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組委會主任李師程在會上會下積極向與會嘉賓介紹家鄉易武茶歷史,給嘉賓們留下深刻印象。
1994年,呂禮臻、陳懷遠先生帶領一行20多人到易武實地考察,由張毅老鄉長為其介紹古六大茶山情況,在他引薦之下,找到了解與石磨壓制相關人員。11月鄉政府請了張官壽、許培文等老人制作了“元寶茶”樣品。后來張毅為臺灣茶人代工制作了真淳雅,在很多普洱茶宣傳語境中,都把它視為普洱茶傳統工藝復興。
但真實的情況是,受制于當時普洱茶文獻挖掘水平以及對普洱茶歷史了解程度,他們在恢復傳統工藝的嘗試中,僅僅恢復了石磨壓制。
而且在號級茶時代,普洱茶制作工藝都是核心商業機密,制茶分工明確,技術都是保密的。制茶分成揉茶組、壓茶組、包茶組、編茶籃組、稱茶組,而且每一位工人基本都只參與其中一個步驟,對其他制茶細節并不了解,而當時和臺灣茶人一起制作普洱茶的人,張官壽在新中國成立前是歸屬于壓茶組,對制茶其他環節也不完全了解,只能憑借記憶壓制出七子餅茶,而不是完整的地復制普洱茶傳統工藝的整個制作流程。從普洱茶制作來講,臺灣茶人以及張毅、張官壽恢復的是普洱茶的傳統壓制工藝,而不是整個傳統工藝。
云南青餅圓茶制作一直有延續
恢復石磨壓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受到臺灣茶人影響,但圓茶制作歷史,在云南一直都有延續。雖然在發展過程中因交通運輸條件改變以及初制環節統一,青餅原料形態發生了一定改變,但青餅圓茶制作一直在進行中,也有勐海茶廠7542、8582,下關茶廠8653經典青餅產品。
在省公司統購統銷時期,云南人也在做恢復傳統工藝嘗試。1984年易武人張毅就在易武嘗試了傳統普洱茶工藝的恢復,但當時省內茶葉消費市場還是以烘青茶、曬青散茶為主,很少有人會消費青餅。張毅在其著作《古六大茶山紀實》一書中就記錄了當時恢復傳統工藝的嘗試:
198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組織召開了全省科技產品交易會,易武區公所請還健在的高定光、許培文師傅領著筆者等三四個人做了4筒元寶茶(七子餅茶),由筆者帶到昆明展銷,展出五天無人問津。也許沒有碰到行家。后來筆者回去拜訪勐海茶廠老廠長唐慶陽先生,他說慢慢來,以后會有人要的,這一套傳統手工制作的工藝要繼承下去,不要失傳。回到易武,按唐慶陽先生的指點,筆者收買了散落在民間零星的工具。(《古六大茶山紀實》,P106)
《古六大茶山紀實》,張毅著,曉德書號藏書
圖片張毅與親制茶餅合影,詹英佩收藏
唐慶陽對張毅的鼓勵及對普洱茶發展期許,在10年后就實現了。10年前展銷會上無人問津的七子餅,10年后成了港臺茶人們的心頭好。1994年張毅開始為呂禮臻、陳懷遠等人制作石磨壓制七子餅茶,另外省茶司系統因客戶訂單,也參與到了青餅定制中。
圖片定制青餅代表:藍印圓茶,曉德書號收藏,攝影:施偉紅
根據客戶需求,省公司陳露云“以大樹茶曬青茶為原料,循傳統制造圓茶的工序,制成喬木青餅”的云海圓茶(銅錢餅),省公司張勤民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定制了“牛屎餅”、藍印圓茶、紅線餅等經典青餅成品。這些定制青餅和當時嘜號青餅很大區別,開始采用單一茶區原料比易武、南糯山、布朗山班章茶青,像云海圓茶(銅錢餅)就采用南糯山古樹茶茶青,藍印圓茶則采用了布朗山班章茶青,在壓制的時候也更加注重茶餅外觀及產品衛生,與臺灣茶人定制真淳雅以單一原料壓制、茶餅無綿紙包裝不同,藍印在原料篩分、拼配、茶品包裝方面都極其用心,因茶品口感表現較為優異,包裝采用了致敬經典的印級茶外包裝,為了凸顯品質,還使用了藍色以示區別,當年的用心制作,經受住了時間的考研,成了當下普洱茶中不可替代的經典。
港臺貢獻:創造了“普洱生茶”市場
從1975年云南克服渥堆發酵技術難題,開始大規模生產普洱熟茶,普洱茶在當時話語體系中,都指熟茶,而以曬青毛茶為原料壓制的磚茶、餅茶、沱茶都是以青磚、青餅、青沱命名,而不以生茶命名。
而以港臺銷區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形成了不同認知,形成了生茶概念。在他們的認知中“生”和“熟”是以陳化程度去衡量,作為普洱茶最主要銷區香港有喝陳茶習慣,青餅陳化之后,茶性會變得醇和,才從“生”變“熟”。新渥堆發酵的普洱茶(熟茶)也需要有一段時間熟化,等茶性變溫和了才開始飲用。
《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論文集》,曉德書號藏書,攝影:施偉紅
時任香港榮記茶莊吳樹榮在“中國普洱茶文化研究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交的《普洱茶散論》一文中有詳細闡述:
“普洱毛茶制成后,有因為其后期處理之工序的關系而分為“生茶”和“熟茶”。殺青后之毛茶,再經過堆悶的工序,迅速轉熟成為“熟茶”。“熟茶”成功后,仍需要經過一段適當的存侯時間,以待其味質穩凈,而其間所需要之時間的長短不一;若以華南地區之氣候,例如廣東沿海或中國臺灣地區,般約需時3至5年至達完成;這當然仍需視乎其中存放的地點和確實的環境狀況而異。“生茶”是指不經過堆悶紅轉工序的普洱毛青,以直接陳放自然紅轉成熟者。“生茶”的轉熟是完全依靠自然的環境條件,其間的變化當然是很緩慢,但同時是十分自然而且透澈。一般“生茶”轉熟所需的時間,是起碼5至8年。完全穩熟后的生茶,其陳香中仍然存留活潑生動的韻致,且逾時越久;以后其內香及活力亦越顯露和穩健。“熟茶”是經過加工堆悶,其紅轉過程較為急速,故其毛茶中本有的濃烈生動之味質及氣韻,部分就因之而備受壓抑或流失,故其成熟后的“熟茶”是相形之下會比“生茶”較為平淡,且以后逾年越久,分別則越見顯著。“熟茶”雖然會欠具“生茶”峻活的味韻,但“熟茶”穩熟成品期中所需的時間乃約為“生茶”之半。且在其成熟之初期,“熟茶”是較“生茶”容易顯現出云南普洱茶所獨有的甜味滑的特色。這當然,有放過久的“熟茶”,就只余存醇滑,且會逐漸顯露疲態。”
圖片茶山村落,掃描自《勐臘易武:古茶第一鎮》
而作為產區的云南,當時市場最流行的是烘青綠茶,曬青綠茶不是高級貨,很少有人喝渥堆發酵的熟茶以及青餅茶,沱茶也只有川渝地區有消費市場,而傳統的藏區則是消費邊銷茶,邊銷茶一般都會經過輕度潮水發酵,也以青磚為名稱,而不以普洱生茶命名。
鄧時海在《論普洱茶越陳越香》一文中就提出了:搜集及研究越陳越香、制作級次純正普洱茶、制作曬青生茶普洱茶、保留及栽培喬木茶樹四個關鍵點,其中越陳越香演化成了“越陳越值錢”、“制作曬青生茶普洱茶”演化出了普洱生茶熟茶概念的普及,“保留及栽培喬木茶樹”則間接促成了古樹茶的火熱。不難看出鄧時海提倡“鮮活而生命”的生茶,隨著概念的演變,促成了普洱生茶市場火熱。
隨著普洱茶火熱以及早期普洱茶話語權被港臺茶人把持,加之生茶生產技術壁壘較弱,許多新進入市場的茶企和初制所都以加工生茶為主,生茶概念越來越火熱,2008年普洱茶國標中占得一席之地,將普洱茶分成“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普洱生茶市場得到發展的源頭也是港臺茶人不斷宣傳和推廣的結果,從某種程度來說,港臺茶人創造了普洱生茶市場。
認識歷史,尊重歷史,不演繹歷史,普洱茶產業才能走得更遠。我們也不用陷入敵對情緒中去,對某一地區和某一個人抱著黨同伐異態度,我們既要認可別人貢獻,也要認識到別人不足,抱著一個更加多元開放的心態去構建普洱茶文化生態,多一份包容。
來源:曉德書號,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