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知識(二)
【資料圖】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遺產九大價值
(一)生態價值
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中,“自然農耕,生態管理”的茶園生態系統是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群落以及非生物環境共同構成的動態綜合體。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氣候調節與適應、養分固持與循環、水土保持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價值。
(二)經濟價值
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圍繞茶葉種植加工,逐漸發展起來了茶葉精加工、茶機械、茶包裝、茶葉貿易、茶旅游等較完整的產業鏈。截止2020年底,全縣涉茶總產值達250億元,已經連續10年位列全國重點產茶縣首位,創造了茶園總面積、茶葉年產量、茶業總產值、茶業受益人口、茶業從業人員和茶葉產業化程度等多項產茶縣全國第一,是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三)社會價值
生計維持:安溪茶農近60%的收入來自茶業經營,是當地農民的主要生計來源。
解決就業:圍繞鐵觀音茶業種植、采摘、加工、旅游等一二三產業鏈條不斷拓展,為當地提供了較多的工作機會。據統計,2017年安溪本地戶籍人口121.46萬人,有80多萬人受益于茶產業。
社會和諧:鐵觀音茶產業為當地婦女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例如茶葉采摘環節),有利于提高當地農村地區婦女的社會地位。另外,圍繞鐵觀音茶葉發展起來的茶禮、茶俗、茶歌、斗茶品茶以及茶文化節、茶王賽、大師賽等民間藝術文化和活動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精神藝術生活,對于當前維持當地社會和諧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積極作用。
(四)文化價值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形成了“純、雅、禮、和”的茶道精神,以及形式和內容不斷創新的茶鄉風俗和品茶藝術,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地傳播。這些非物質文化指導農業生產,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成為社會穩定、文化發展的原動力。
(五)科研價值
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有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等100多種茶葉品種,是遺傳資源領域研究的寶庫。留存并依然在使用的大量古厝民居、禪宗寺廟、茶藝傳習所、鐵觀音古茶樹等是民族生態、人類學、農業歷史、農學、生物學和傳統生態領域研究的最佳活態樣本。獨特的農業生態環境、農村經濟狀況、種植和制作技術等在農業生態、農業經濟以及農村發展等領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六)示范價值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是以傳統鐵觀音品種繁育和栽培、生態管理、茶葉采制工藝和茶文化為核心要素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復合系統,依托此系統所發展的茶葉產業和鐵觀音茶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相關先進經驗具有典型的示范價值,可供類似地區參考借鑒。
(七)教育價值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對于青少年了解山地農耕文明、綠色發展和鐵觀音茶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該系統也是青少年開展農業實踐活動、深入體驗傳統種茶、制茶、品茶文化的天然場所,對于激發新一代年輕人發揚傳統鐵觀音茶文化,保護傳統農業文化遺產,投身生態農業建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八)歷史價值
安溪種茶制茶歷史悠久。唐末五代時期,安溪已開始開山種茶制茶。宋代安溪種茶、制茶、飲茶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明末清初,安溪茶農發明創制了獨特的烏龍茶采制工藝。清雍正乾隆年間,發現鐵觀音品種并命名。1920-1935年前后,安溪茶農先后發明“長穗扦插繁殖法”和“短穗扦插法”,為鐵觀音的大規模種植和傳播提供了基礎。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記錄了中國烏龍茶乃至整個茶葉生產制作技術的發展演化歷史。
在長期種茶制茶過程中,形成了形式和內容不斷創新的茶鄉文化習俗、茶藝茶具和茶道精神,浸潤在安溪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及衣食住行、婚喪喜慶、迎來送往的禮俗和日常的交際之中,民間自發形成了斗茶、茶王賽等習俗。2009年,安溪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茶文化)之鄉”。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是中國茶文化尤其是茶藝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展示中國茶文化的精華所在。
與此同時,安溪在茶文化向世界傳播茶文化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自宋代開始,安溪茶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歐洲。明末清初,安溪烏龍茶品種、種植及制作鐵觀音的工藝傳到臺灣地區,茶文化通過茶葉貿易傳入東南亞地區。開放初期,安溪茶文化藝術團在日本、歐洲等國家開展鐵觀音文化國際交流。隨著“外交茶敘”在中國國家外交中擔當重任,以福建烏龍茶尤其是安溪鐵觀音茶為代表的中國茶不斷亮相國際舞臺,架起了互鑒交流、和平友好的橋梁。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在推動整個中國種茶、制茶、文化形成與發展以及中國茶文化向世界傳播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獨特價值
1.生態茶園管理典范,農業景觀優美
遺產地茶園遵循“自然農耕,生態管理”的生態綠色發展理念,空間上為茶山—茶園—土壤三層面立體復層、近自然生態,形成調控能力強、生態穩定的綠色茶園,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氣候調節與適應、養分固持與循環、水土保持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價值。形成了“頭戴帽(栽樹),腰系帶(種茶),腳穿鞋(水田)”的立體農業模式和梯壁留草、梯層整齊、水土保持良好的茶園景觀,是茶葉生態種植管理的典型代表。
2.烏龍茶采制技藝、茶葉無性繁殖以及鐵觀音茶的發源地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所在遺產地是全國烏龍茶采制工藝、茶樹無性繁殖以及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其所發明的半發酵技術和獨特的鐵觀音品種在中國和世界茶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價值。
3.鐵觀音茶葉地域特色鮮明,種質資源豐富
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茶樹品種有100多種。1985年全國第一批審定通過30個茶樹良種,安溪的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梅占、大葉烏龍6個茶樹品種位列其中。安溪茶農根據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地理環境,種植不同的茶葉品種,品種特色鮮明,茶樹種質資源豐富。
4.茶文化底蘊深厚,品茶斗茶蔚然成風
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底蘊深厚,形成了形式和內容不斷創新的茶鄉風俗、制茶技藝、鐵觀音茶藝和品茶斗茶風氣和藝術。在安溪,茶農們相互交流、切磋、比試各自的制茶技藝,形成民間的斗茶習俗。當地百姓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漸發展了與茶相關的精神生活,如茶詩、茶歌、茶聯、茶諺等。此外,安溪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早在1000多年前,已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地傳播,見證中西文化的交流歷史。
來源:安溪報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