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泡好茶的誕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今年,我們這片茶園全都趕上了。”電話那頭,國家級非遺項目坦洋工夫制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阮潤春聲音歡快。他所說的茶園正是位于福建省福安市范坑鄉的那片野茶園,采茶季喜迎豐收,共采收制作坦洋工夫1000多斤。
“今年,茶園長勢比去年還好,而且遇上了大晴天,采摘時間也剛剛好。”阮潤春說,野茶園的海拔高約900多米,幾年來都未曾遭受過霜凍。“其實,霜凍來了也不怕,反而對我們有好處,病蟲害會更少。”
(資料圖片)
眼前的郁郁蔥蔥,很難讓人聯想到,在10年前,這片茶園尚處于廢棄狀態中。直到遠道而來的阮潤春,像發現寶貝一樣開掘了它,才令人們重新審視它的價值。使這片茶園在保護的基礎上,得以有效開發和利用。
“我們不打農藥,不下肥料,不破壞這里和諧的生態環境。就讓它們一如既往地聽著蟲鳴鳥叫,喝著山間的雨露,吹著大自然的微風。平時不采茶,我們很少上去打擾它。”那片野茶園,已然是阮潤春心中“詩和遠方”的代名詞,“我們有責任守護好它。哪怕采茶時,也是采一半留一半,在保護的基礎上開采,保證樹葉的營養和野茶樹的生命力。”
今年,“采茶工荒”曾讓一些產茶區飽受困擾,這在范坑鄉也不是問題。“由于野茶園的生長期較村民的臺地茶遲些,采摘時間剛好錯開,他們可以在采摘自家茶園的空檔來幫忙,又在無形中增添了一份收入。而且野茶園產量本身就低,采茶工便都請了村里的茶農來做。采了快10年,大家早都是熟練工,懂得怎么采,怎么不傷茶。”
這些年最讓阮潤春感慨的,便是村民們對于茶樹品質的重視。
“從最初更關注采多少斤,到現在更看重茶青的品質,從數量到質量,恰恰反映了村民對茶葉品質意識的增強。品質越好的茶,越能賣上價錢,村民們也更懂得珍惜、保護茶樹,科學管理茶樹。”阮潤春說。
史料記載,1915年坦洋工夫紅茶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獲得金獎,從而奠定了世界名茶的地位。“據我了解,當時生產制作坦洋工夫紅茶的原料,正是這種群體種的原料,保持了坦洋菜茶最原始的特性,花香馥郁清雅。現在,我已經組建團隊,請種質資源專家進一步研究這片野茶園,希望從中選育出最有代表性的特色品種,以后為坦洋工夫紅茶的推廣再添一份力。”
來源:《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7月08日 第 11 版)
記者 徐金玉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