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是我國特殊的一種茶葉,種類不多,也非常少見。不過白茶的歷史也非常久遠,據記載,早在北宋期間便有種植。白茶茶毫雪白,成茶后也呈白色,茶湯的顏色為黃綠色,氣味清香,滋味較為清淡回甘,沁人心脾。
(相關資料圖)
白茶的品質:
白茶是輕微發酵茶,根據茶樹的品種和采摘的標準,白茶可以分為芽茶和葉茶兩種。
白毫銀針,白芽茶的典型代表,產于福建福鼎、政和兩地。干茶覆滿白色毫毛,茶香清爽,沖泡后顏色為黃綠色,滋味淡雅回甘等是其主要特點。
至于葉茶,有白牡丹、新工藝白茶、貢眉、壽眉等,葉茶最大的特點是,其成茶后,有一股特殊的花蕾香氣。
名茶種類:
白茶芽茶最具代表便是白毫銀針,采摘最為肥而壯的芽頭制成。成茶后干茶表面覆蓋雪白色毫毛,像針一樣。沖泡后清香,滋味甘爽,茶湯顏色為較淺的杏黃色。
至于葉茶的代表白牡丹,因其沖泡后的茶葉若牡丹初綻而出名。
品質鑒別:
是白茶的品種和產地尤為嚴格,而且白茶種類少,產量低,品質上的對比便顯得很簡單。
根據采摘和種植區域的不同,白茶主要分為5個品種: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和新工藝白茶。白毫銀針,專采摘肥壯毫芽制作而成,其余4個品種由纖細嫩芽幼葉制成,采摘的茶芽越為肥壯,則品質越佳。
雖然白茶品種有不同,但是外形上評判的標準是一致的,干茶毫毛多,泡茶后葉底張開肥大而鮮嫩,顏色色澤灰綠或偏褐綠為上乘。要是干茶表面毫毛稀疏、瘦小,或是無芽,泡茶后葉底單薄,色澤單顯棕或褐色發灰為下乘。
在白茶的幾個品種里,白牡丹的伸展性較好,而新工藝白茶則以條索粗且松散帶卷的更佳。
白茶的制作:
制作白茶最重要的工序自然是萎凋,是形成白茶獨特的色澤,香氣和口感的重要過程。萎凋時不僅會蒸發茶葉內的水分,還會使茶葉內的一些物質發生化學變化。
茶葉水分的蒸發速度由快到慢,直至最后的干燥完全。水分蒸發的過程,可以直接影響到茶葉內酶活性、有機物的水解和多酚類物質的氧化。隨著萎凋的進行,茶葉中水分含量越少,則酶的活性開始降低,有機物的水解也開始變慢,多酚類物質的氧化被抑制。茶葉本身所帶有的苦澀和青草氣味會被有效的除去。
萎凋的是三種方式:
白茶的萎凋可以分為三種:室內自然萎凋、復式萎凋和加溫萎凋。
室內自然萎凋:將鮮茶葉攤放于篩內,均勻平鋪,置放35至45小時,自然蒸發至七八成干。如果茶毫發白,茶葉顏色變為深綠,外形略微卷翹即為萎凋完成。這種萎凋方式俗稱開青,同時通過這種方式加工出的白茶品質最佳。
復式萎凋適用于春茶。名字看起來復雜,其實很簡單,就是先讓太陽曬曬,然后移至室內進行萎凋。要在陽光溫和的條件下進行,大多是春季使用,將開青后的鮮葉放置平鋪在日光下曬10~20分鐘,等葉子失去光澤后,便轉移至室內萎凋。
至于加溫萎凋,則是要借助可以加溫的機器了,多使用于多雨的季節,這時空氣濕度過高,不利于茶葉萎凋,加溫時,需要將溫度控制在30度左右,空氣中的濕度要控制在65%至75%。
白茶的干燥:
經歷過萎凋的白茶要馬上進行干燥。干燥主要作用是將茶葉定色提香,蒸發水分和防止茶葉變色變質。干燥的主要方式有烘籠烘焙和干燥機烘焙。烘籠烘焙,萎凋程度一般達八九成干時進行,溫度應控制在90℃左右,烘10~20分鐘。如果茶葉萎凋的程度只有六七成干時,則需要進行二次烘焙。二次烘焙的溫度應控制在80℃~90℃。烘焙時要注意翻葉要輕,避免葉芽折斷,降低茶葉品質。
干燥機烘焙,萎凋七八成干的葉片,分開兩次烘焙,將葉片分攤成厚度4厘米的葉堆。初次烘焙速度要快,溫度控制在100℃~110℃,烘焙時間約為10分鐘。第二次烘焙速度調慢,溫度設定為80℃~90℃,大約20分鐘即可烘焙到足夠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