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白茶,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這句話了。確實,向來以自然萎凋、恬淡清香、藥理保健、越陳越珍貴作為亮點的老白茶,迎合了當今眾多茶客的需求,使得市面上的老白茶產品日益備受關注。
不過,我們也相信,大多數的茶客有著同樣苦惱:白茶存放多久才能稱之為“老白茶”?那些年份越久越好喝的老白茶是否只是商家的忽悠之詞?畢竟,在無明確保質期規定的情況下,老白茶的年份似乎成為了真空地帶。
今日,我們就來扒扒關于老白茶的那些事。
(資料圖)
市場上流通的“老白茶”,
3年及30年以上都有
與普洱茶一樣,白茶也有著“越陳越香”之說,甚至也有“越陳藥用價值越大”說法。在白茶的粉絲中,我們也能看見一些茶友買了白茶,想要存給將來兒孫的現象。
然而,多數茶友對老白茶關注度的增加也就是不到10年時間的事情。
我們在搜索老白茶資料時發現,從2013年開始,消費者對老白茶的搜索數據逐漸有了明顯的上升;到2016年,大家對老白茶的關注度達到了巔峰值;發展至今,大眾對老白茶的關注度仍舊處于比較高且較平穩的狀態。
當我們打開網上商城平臺,就可以看見“三年陳老白茶”到“七十年代珍藏版老白茶”等各式各樣的白茶產品。
而搜索“60年代的老白茶”,就沒有發現市面上批量售賣的老白茶產品了。然而,即使是網上批量賣的70年代的老白茶,到目前為止也有40年左右的時間,這是否可信呢?
此外,我們在搜索到近些年產制的白茶時,會常看到“古法制作老白茶”這樣的字眼。那么,老白茶是否有“古法制作”一說?另外,保存了三、四年的白茶,是否可以歸類到“老白茶”中去?我們在這里也要打上一個問號。
陳年老白茶可以有多“陳”?
揭開老白茶的面紗
在講到老白茶之前,我們得先了解目前白茶的誕生、種類劃分時間先后等,這樣有利于我們更詳細了解老白茶。
?現代意義上的白茶,歷史有多久?
關于白茶的誕生,在古代一些歷史名人的書中也有提到白茶。比如,唐代陸羽在其《茶經》中曾經引用隋唐《永嘉圖經》中的一句話:“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但這些古文獻中提到的白茶,實際上指的是白化茶。
關于現代意義上白茶產制的歷史,我們根據張天福在1963年撰寫的《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記載,可查看:“白茶制造的歷史較其他茶類為短。據文獻記載并訪問老農,約始自100多年前,首先由福鼎縣創制的。”
“當時的銀針是采自菜茶茶樹,約在1857年自福鼎發現大白茶后,于1885年開始以大白茶芽制銀針,稱大白,對采自菜茶者則稱土針或小白。政和縣在1880年發現大白茶,1889年開始制銀針,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
“白牡丹原創制于水吉,何時開始,尚待考證,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后與政和制白茶之間。至于水吉采制的水仙白是近十幾年的事。”
“以制茶種類說,先有銀針,后有白牡丹、貢眉、壽眉;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十年以上老白茶存量少,以散茶為主
根據《國標GB/T22291-2017白茶》,白茶在符合標準條件的存放環境中,并在衛生條件符合標準,并能進行規范的管理和檢查等條件下,白茶產品可長期保存。
而關于老白茶的標志是以多少年的存放期為準,目前市場上沒有定論。目前市場上一些茶友認為,存放三年以上的白茶便可稱為老白茶,但也有要求比較高的茶友認為,七年以上的白茶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老白茶。
此外,我們在類似《白茶經營史錄》的書中看到,“自白茶問世以來,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生產過水仙白茶餅,但市場上仍大多以散茶形式進行流通。”根據現有資料,我們了解到在2000年之后,白茶企業效仿了普洱風潮,才開始壓餅。
據了解,“老白茶”的營銷的概念是從2010年左右開始的,在此之前,很少有廠家將老白茶放入市場。所以,十年左右的老白茶在市場上的存量不會太多。而且,保存十年以上的老白茶多是以散茶的形式出現。
三年至二十年真假老白茶對比,
教你如何辨真偽
為了方便大家鑒別真假白茶,我們搜羅了市場上最常見、最典型的假老白茶樣本,與真老白茶樣本,來做了比較示例。此外,大家可以點擊文章《撕開假老茶的皮,8款年份白茶對沖示例真假》,查看真假老白茶對沖實驗。
五年左右老白茶緊壓茶對比
對于五年陳左右的白茶,茶商出于存儲、流通等因素的考慮,更傾向于制作白茶餅。市面上銷售的五年左右陳的老白茶,基本是以緊壓茶為主。
五年陳左右的真老白茶特點:
由于存放時間不久,這個時期的白茶還帶有很多新白茶的特點。優質五年陳左右的老白茶,我們可以喝到一定程度新茶的清新鮮爽,也可以喝到轉化不久后的微妙變化。
五年陳左右的假老白茶特點:
劣質的五年陳的老白茶受到問題工藝和壓餅技術的影響,很容易由于過度的揉捻發酵和高溫烘干,導致沒有新白茶的香氣,卻很可能帶有類似烏龍茶發酵的香氣和明顯的焙火香。
十年左右陳期老白茶鑒別
前文我們有提到,十年左右的老白茶在市場上存量并不多,這個時期的老白茶受儲藏環境限制,很容易帶有高濕環境的倉味。
十年陳左右的真老白茶特點:
優質十年左右陳期的老白茶在香氣上已經有明顯轉化,正常情況下已經帶有干凈的陳木香氣,湯中也開始帶有糯香和荷葉的香氣。
十年陳左右的假老白茶特點:
市場上有很多號稱十年的“老白”,實際上多以發酵加速陳化來偽造年份,或以老茶拼配新茶來造假白茶。這樣的假老白茶,很容易出現讓人不舒服的酸味、喉嚨發癢等癥狀。
十五年陳期老白茶鑒別
十五年陳期的老白茶的概念基本只在少數茶友的圈層流行。這個階段的絕大多數白茶,都會在新茶期間就被消耗掉;能留下的,基本都是因為某些原因而未銷售出去或者回流回來的。
十五年陳左右的真老白茶特點:
根據茶語網在市場上的走訪,我們目前找到的十五年老白茶多數為低級別散茶,其原料比較粗老。加上受到環境的影響,多數茶容易出現倉味或者潮濕過后補焙火的情況。干茶、葉底顏色深淺明顯不均勻,湯色表現循序漸進,由淺到濃、之后再慢慢變淺。
十五年陳左右的假老白茶特點:
很少茶商舍得拿這個時年份的白茶壓餅。前文也提到,如果遇到十五年的餅茶、白牡丹甚至是白毫銀針,茶友們千萬謹慎選擇。
二十年陳期老白茶鑒別
目前,茶語在市場找到的二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的“老白茶”,大多數是低級別的散茶,但由于這個年份的老白茶的市場上價格不菲,所以造假茶的比例更高,即使是真的老白茶,也很難避免倉儲的信息。
二十年陳左右的真老白茶特點:
原料多為小菜種,芽頭普遍偏瘦小,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轉化,因為存放及流通的復雜性,這個期間的老白茶很容易出現倉儲不當而導致的不同程度的“倉味”,類似灰塵味、泥巴味、腐朽木頭味等。
二十年陳左右的假老白茶特點:
根據我們目前在市場上找到的二十年陳左右的假老白茶,多半以揉捻、烘干工藝偽造,或將新老白茶摻雜拼配。
用揉捻、烘干工藝偽造的老白茶,湯色橙紅、口感偏甜,而且往往帶有明顯烘干的火味和燥感;或者茶商將新老白茶摻雜拼配,新茶比較浮的香氣,和老茶的酸味,熟果味等會同時出現,但是這些香氣滋味明顯分層且又不能融合一體,品飲體驗極其雜亂。或葉底顏色深淺明顯不均勻的現象。
至于三十年陳期、四十年陳期甚至五十年陳期的老白茶,存世真的太少了。除了資深的玩家可能會珍藏有一兩泡,普通的茶友就不用考慮買這樣的老白茶的事了,尤其是在網上商城,我們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