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無廢城市”?
乍一看可能會覺得說的是“沒有固體廢物的城市”,實際上,“無廢城市”并非代表沒有固體廢物產生,而是指一種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相關資料圖)
減少和科學處理固體廢物,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核心,這便意味著其與“雙碳”目標推進和綠色生態發展息息相關。6月24日,“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高端研討會在福建省光澤縣召開,國內環境保護與農業等領域的知名院士、專家學者齊聚在這個小小茶鄉之中。
△“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高端研討會
2019年,國家生態環境部公布了11個城市和5個特例地區作為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福建省光澤縣是這首批名單中唯一一個縣級“無廢城市”。2022年,生態環境部確定了“十四五”時期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的城市名單,包括全國113個大中城市和8個特殊地區,光澤同樣位列其中。
光澤縣究竟有何特殊之處,能成為全國首個縣級“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光澤縣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生態茶產業在其中又充當著怎樣的角色?
全國首個縣級“無廢城市”
光澤有何特殊之處?
“綠色”是光澤縣最為顯著的天賦優勢。
武夷山脈和杉嶺山脈貫穿光澤縣全境,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1.77%,武夷山國家公園超三分之一的核心區在光澤境內;光澤縣水資源總量達42.99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6萬立方米,是福建省唯一全流域水質達到國家二類及以上標準的縣域;光澤縣全年縣域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100%,其中一級達標天數比例為68.3%。
林豐水美、資源富饒、空氣優良,這不僅令光澤成為“十四五”時期全國8個持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的特例地區之一、成為全國食品協會確認的唯一的“中國生態食品城”,也令這里的生態茶產業欣欣向榮,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光澤縣世界紅茶起源地、正山小種發源地石碑
光澤不僅憑借干坑小種而聲名遠播,也依托生態茶產業獲得了興旺發展。近年來,光澤縣委、縣政府篤定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選擇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綠色產業為主導產業,其中確立“一片葉”,即以標準化生態茶園建設為其主要內容,持續打造標準化生態茶園。
據悉,目前光澤縣生態茶園面積已達27000多畝,蓬勃發展的生態茶產業,有效帶動了茶農的增收致富。
△光澤縣生態茶園 圖片來源:光澤關注
“無廢”建設與“雙碳”目標
聚焦生態茶業的發展奧秘
在各類極端天氣頻發的大環境背景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愈發引起大眾重視。近年頻頻引發熱議的“碳達峰”“碳中和”,便是大眾對環境問題關注度攀升的表現之一。
歸根結底,“無廢城市”的建設與“雙碳”目標的推進,二者的核心關鍵詞都是“綠色”“生態”的發展模式。映射到茶產業中,如何通過生態茶業建設賦能產業發展?從光澤的生態茶產業鏈中,又能尋見多少可持續發展思路?
△光澤縣茶園
綠色的種植體系
綠色種植是生態茶業發展的基礎。一直以來,光澤縣貫徹高質量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茶產業生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參考模板。
光澤縣無論是在高山茶區還是山地茶園,都大力推廣有機肥的使用,并通過實施生態、農藝、物理、生物等綜合治理措施,應用粘蟲黃板、太陽能誘蟲燈等綠色防控技術,多角度、全方位促進茶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光澤縣茶園
完備的溯源鏈條
規范的認證和溯源鏈條,能讓茶葉品質具有更強大的說服力。在茶葉產品的三品一標(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發展和可追溯體系建設上,光澤縣下了苦工。
光澤縣把當地茶企納入福建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制度,通過“一品一碼”的形式銷售,讓消費者購買時能夠輕松追溯源頭,放心享受好茶。
△光澤紅茶茶藝表演
特色的茶旅開發
生態茶業的發展離不開山清水秀的環境基礎,而當富足的自然環境資源與茶文旅項目結合,或許會碰撞出新的花火。
光澤縣便充分挖掘當地“三角戲”“茶燈戲”等民俗文化、借助生態茶園資源優勢和世界紅茶起源地、正山小種發源地的歷史文化,研究開發創新茶旅項目,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光澤縣蒔光山居茶旅營地
上述這些方向或許只是光澤縣生態茶業發展建設中的冰山一角,對于生態茶業的探索其實沒有什么標準答案,有的只是因地制宜和順勢而為。在這條摸索生態茶業建設和茶產業可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路上,你還有哪些想法和思路?快來評論區和大家交流探討下吧。
來源:說茶ShowCha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