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
那罕茶是巖石茶,乃茶中上者。
那罕蘭香,幽香悠長。清代道光至咸豐年間連續十二年被選作貢茶進京,被盛譽為茶魁之首。古茶樹生長地海拔1475m,日照達10小時,高溫、多雨、濕熱同濟,適合茶樹生長。再加上當地亂石縱橫,石下又是深厚的土層,為茶樹的有益物質循環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所以滋味變化豐富,口感一流的那罕就成了所有古樹普洱中唯一的“爛石產好茶”代表。
啟程靠勇,尋茶靠緣
如果我不曾啟程去茶山,如果我不曾執著于對茶的品質追求,我也許永遠不會看到云南秀美的山川,看到仙氣繚繞的森林,接觸熱情樸實的各民族茶寨,品嘗那芳香迷人的一杯接一杯的普洱茶。我慶幸自己的出發,如果沒有出發,我就沒有機會親手撫摸那片孕育古茶樹的土地,沒有機會親吻茶樹枝頭的嫩芽,沒有機會親自參與茶青到茶餅的制作,也永遠沒有機會品嘗到那些名聲低調卻滋味驚艷的好茶。在臨滄,那罕屬實有些低調,我奔著臨滄是為了找冰島和昔歸的,但那罕卻是我的意外之喜,是除冰島和正氣塘外的第三個收獲。作為臨滄地區的茶類,冰島昔歸大小戶賽已經名聲在外,有些茶農就會把那罕套上昔歸的名號去賣,實在可惜,因為那罕茶也是近十年間價格翻了近百倍的好茶呀!一椀金莖露,茶圣應慚拙
也許臨滄昔歸名字無人不曉,也許戶賽香高韻足,但他們都不及那罕的滋味那般讓人難忘,柔和中帶著醇厚,又是茶中上等的巖茶,更是清代連續十二年的貢茶,許是乾隆詩中的“點成一椀金莖露,品泉陸羽應慚拙“寫的就是那罕茶。君子之交淡如水,從來佳茗似佳人。燒水,備器,沏茶,一切都剛剛好,水溫剛剛好,茶量剛剛好,泡茶的手法剛剛好…投之好茶以溫柔,報之飲者以好湯。茶湯金黃透亮,香氣迷人馥郁,蘭花香是如此高雅迷人,香氣伴隨著熱氣恍然間好像瞬間凝固一團在我的口腔,順著茶湯滑進我的喉嚨,不苦但回甘,一口喉潤生珠,滿口留香。深入了解,全方位品評
那罕選自臨滄的邦東茶區那罕村,爛石產好茶”,當地的生態,為茶樹的有益物質循環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清代道光至咸豐年間連續十二年被選作貢茶進京,被盛譽為茶魁之首。那罕古樹春茶有著柔和醇厚的茶性風格、具有相當高的收藏價值。
色:那罕茶,觀其干茶顏色呈青栗色,目前一年陳。沖泡后茶湯顏色金黃透亮,略微顯毫。香:那罕最出名的特質就是蘭花香,干茶輕嗅有花蜜香,甜香,輕微果木香。濕茶則是果木香濃烈,蘭花香撲鼻。普洱那罕蘭香的特質,濃釅卻不刺鼻,聞之有山野氣韻。品飲后,茶具香氣久聚不散。韻:茶湯入口順著舌面流向舌根深處,甜味是茶湯入口的第一感覺,入口后的苦逐漸隨著回甘一起涌上舌面,有澀感但是化的快,滋味濃強、鮮爽,品飲后喉韻生珠,生津持久。形:干茶外形條索緊實,脈絡清晰,是藤條茶,微顯毫。濕茶葉底柔軟有韌性,較整齊,葉厚,淡淡的花香依然,葉底看出制茶工藝較好,而且代表茶葉內含物質豐富。
氣:那罕的茶氣主要來自他獨特的香氣,香韻足,所以給人身體帶來身處山野自然中的舒適感,香氣仿佛會變成固體沖進你的口腔,喉嚨,還有后腦,體感明顯。茶湯入口變化豐富,苦澀被生津化開,生津帶來了回甘,喉潤生珠,茶香隨著熱氣進入喉嚨,沖向印堂,留在口腔,豐富的變化給人的身體帶來豐富的感受。那罕是普洱茶中的巖茶,生長在巖石上的茶,往往要比別的茶要多包含一些豐富的物質,比如礦物質微量元素就是別的普洱生茶可能沒有的。有了轉化期的普洱生茶餅會在蘭花香的基礎上帶有藥香,轉化價值高值得收藏,存錢不如存茶,錢會通脹,茶只會越來越香。寫在最后
我看見古樹根莖如大蟒一般錯落在地面,清晨茶園的空氣會混雜著霧氣和植物的清香。古樹茶是不施肥不打藥的,百歲老樹生長靠的是將根莖深深扎進土壤,樹葉的鮮嫩無昆蟲鉆咬靠的是茶園自身生態的完整閉環。茶農的祖先是很有智慧的,金銀財寶會消亡,唯有這茶樹世世代代。千里馬的發現靠的是伯樂,好茶的發現除了品評,還要靠一些科學的檢測,每款茶的茶葉來源都是有可溯源編碼的,這是茶的真;茶葉的品質是經過國家標準檢測的,這是茶的質;茶湯的滋味是眾多茶友見證的,這是茶的趣。